意見回饋
周銘泰攝

大鱗龜鮻小故事

灰綠色的魚背,紡錘形身體,頭端圓筒形,鱗片大。在河口、潮間帶、潟湖、內海等地可見,能適應較大的鹽度變化,仔稚魚時多在潮間帶,爾後越往河口甚至河川棲息,屬於中表層魚種,以有機碎屑、藻類為食。

認識大鱗龜鮻

基本資料

【學名】 Planiliza macrolepis
【俗名】 大鱗鮻,烏仔魚,烏仔,豆仔魚,烏魚,粗鱗烏
【界名】 動物界
【門名】 脊索動物門
【綱名】
【目名】 鯔形目
【科名】 鯔科
更多資訊 

型態描述

體型延長呈紡綞形,前部圓形而後部側扁,背無隆脊。口位為亞腹位。鱗片型態為多列錐型櫛刺的櫛鱗。縱列鱗為,橫列鱗為10。側線鱗30~34。

生態習性

分布在全臺的河口區域。稚魚生活在海水中,幼魚會移入河口的半鹹淡水域。成魚棲息於海水及半鹹淡水域中。喜在水面或或淺水邊成群游泳。在雨季來臨時,因水流急且水質渾濁,會躲到水流緩慢及水質清澈的場所。較不易捕獲。主要吞食底層淤泥,濾取藻類、有機碎屑。

  • 潟湖鹽田

    廣大的台江內海,古時浮載千帆客旅,如今成為一片漁鹽之鄉。魚苗、底棲及浮游生物安歇於潟湖內,如同牡蠣靜靜的過濾且吸收著大海精華;在潟湖靠陸域側,逐漸淤積陸化,早年開發為鹽田。淺底、平坦開闊的鹽田,海水中豐富的小型動物,是水鳥覓食的最佳環境,也能輕易的發現天敵。水鳥種類以鷸鴴科最多。《台江國家公園》

在這些國家公園可以看見大鱗龜鮻

  • 台江國家公園

    台江的河海交界之滄,孕育深厚的文化與豐富的生機。四百多年前,這裡大片沙洲和內海,撫平橫渡黑水溝而來的先民心中的驚濤駭浪。潮來潮去,台江內海漸成桑田,蚵架、魚塭串起居民的生活,哼著數魚歌,數算著大自然的供應,人情互信的樸實。

大鱗龜鮻分布地圖



※如為保育類物種,其坐標有經過模糊化處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