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見回饋
吳采諭攝

小鸊鷉小故事

小鸊鷉在台灣是普遍的留鳥或冬候鳥,在金門則是普遍的留鳥,棲地類型包括沼澤、魚塭、湖泊。他們非常擅長潛水,以魚、蝦、水草為食;動作非常靈活,眨眼之間就下潛或出水了。繁殖羽從臉頰到頸側都是酒紅色,整體鐵灰色;非繁殖羽則羽色黯淡些,偏灰褐。繁殖期叫聲頻繁,會在水上追逐且發出「匹匹匹」的叫聲,築巢在水草上。

認識小鸊鷉

基本資料

【學名】 Tachybaptus ruficollis
【俗名】
【界名】 動物界
【門名】 脊索動物門
【綱名】 鳥綱
【目名】 鷉形目
【科名】 鸊鷉科
行動生物圖鑑 
更多資訊 

型態描述

小型沼塘性水鳥,身體後端圓潤狀,沒有突出之尾羽。夏羽:嘴短尖黑色,基部黃色,頭、後頸、背部為黑色,頰、頸側為紅褐色,胸、腹皆為褐色。冬羽:嘴黃色,紅褐色處轉為淡灰褐色。

生態習性

留鳥。由於腳位於體腹之後端,不善行走。善泳,潛水。欲飛時,需於水面助跑才能起飛。飛行時,頸、腳伸直,成直線飛行。出現於湖泊、沼澤。主要食物為魚類。海拔分布於0至700公尺。

  • 南岸防風林及林澤地景

    過去為了減少海岸線受到漂沙、鹽害及海風吹拂之影響而種植木麻黃,但因人類開墾及過度開發,防風林逐漸縮小且海水侵入,形成一片林澤景觀。助長了欖李搶得演替風頭,現在形成約兩千棵植株的純林,由於欖李為數稀少,這片純林實屬難得。《台江國家公園》

  • 潟湖鹽田

    廣大的台江內海,古時浮載千帆客旅,如今成為一片漁鹽之鄉。魚苗、底棲及浮游生物安歇於潟湖內,如同牡蠣靜靜的過濾且吸收著大海精華;在潟湖靠陸域側,逐漸淤積陸化,早年開發為鹽田。淺底、平坦開闊的鹽田,海水中豐富的小型動物,是水鳥覓食的最佳環境,也能輕易的發現天敵。水鳥種類以鷸鴴科最多。《台江國家公園》

  • 濕地

    金門濕地眾多,其中慈湖及浯江溪口皆為近海的泥沙底半淡鹹水濕地,陵水湖則為淡水水域與草澤叢生的環境。近海濕地有許多無脊椎動物例如貝類、蟹類,比較特別的是屬於節肢動物的鱟。水鳥則在淡水或半淡鹹水濕地都可見,陵水湖以翠鳥科為特色,慈湖及浯江溪口則以鸕鶿群、雁鴨和鷸鴴、鷗科鳥類為主要組成。《金門國家公園》

  • 濕地(河口泥灘地)

    乍看之下是一片爛泥巴,不小心踩進去要拔出腳來還很吃力又很髒,但這些被河流帶來堆積的沙泥,卻集陸域、海洋生態系的營養於一身。這裡蘊含豐富的有機碎屑,供養著各式各樣的生物,包含藻類、蝦蟹螺貝、多毛類、鳥類等;這裡的風平浪靜,供許多海洋魚類的仔稚魚安心長大,不受到大型掠食者的侵擾。在曾文溪口、鹽水溪口都可以見到泥灘地的景緻,有機會蹲下來靜靜觀察,也許就會看到招潮蟹架著蟹螯彷彿熱情的招呼唷!《台江國家公園》

在這些國家公園可以看見小鸊鷉

  • 金門國家公園

    金門曾是煙硝衝突的戰地,考驗人們意志和勇氣的前線,卻也是生物在人類開發腳步下得以喘息的庇蔭。冬風的滄勁,夏陽的直率,一如高粱酒的剛烈,好似熊熊戰火熬煉出人民的堅忍不拔。這裡,文化貼著野地的脈絡生長,大陸與島嶼的生態彼此交會流動著,跟著草地上的戴勝,一起探險吧!

    台江國家公園

    台江的河海交界之滄,孕育深厚的文化與豐富的生機。四百多年前,這裡大片沙洲和內海,撫平橫渡黑水溝而來的先民心中的驚濤駭浪。潮來潮去,台江內海漸成桑田,蚵架、魚塭串起居民的生活,哼著數魚歌,數算著大自然的供應,人情互信的樸實。

小鸊鷉分布地圖



※如為保育類物種,其坐標有經過模糊化處理